非公企业领题,党建推动破题——阳城县开展“企村共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
阳城县素有“华北蚕桑第一县”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市场价格因素影响以及年轻劳动力大批外出务工,桑园种植面积下降,蚕桑产业逐年萎缩,为数不多的几家蚕茧加工企业也在低水平徘徊。为重振华北蚕桑第一县的雄风,阳城县以非公企业领题、党建推动破题,率先在禹珈豪丝业有限公司探索“企村共建”,带动了产业链上8500多户老百姓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奋力前行。
党建为“媒” 架起村企连心桥
在阳城县委组织部、县委非公和社会组织工委、寺头乡党委的推动指导下,以禹珈豪丝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联合黍地、吉庄、安上、董家岭、张家庄5个重点养蚕大村,成立功能型党总支——寺头乡蚕桑农企联合党总支。2019年根据社会发展及公司的实际,积极探索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与全县57个蚕桑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余户蚕农长期合作,建立了牢固的供需关系。
合作社成立之初,一度面临土地流转、劳动力短缺等困难。一开始听说要土地流转时,村民们的情绪相当抵触。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出租土地,误认为土地流转出去后,就不归自己所有了。如何打消老百姓的顾虑,只有换位思考老百姓的需要,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土地流转工作才会顺利推进。村党支部的同志不厌其烦为农户讲解、宣传土地流转的好处。对于农户的顾虑和想法,他们认真记录,能答复的现场答复,答复不了的带回去开会讨论。通过一次次的上门服务,最终用诚心和真心打动了农户,大家纷纷在土地流转合同上签了字。村民李大爷谈及土地流转时笑着说:“过去我们这些靠天吃饭的农民,经济收入不稳定,产量好的时候也就几百元。现在不仅有承包费,我们还可以去公司里打工,有了双重保障,收入稳定多了。”
寺头乡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机制,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成功构建了一企带5村、龙头带基地,村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1+5”产供销服务共同体,直接带动劳动力就业200余人,间接带动2万余人。这当中,党员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该乡张家庄村支书孔成社,带头流转土地50亩,主动做通党员工作,让党员先把土地流转了以后,再带动其他村民一起参与土地流转工作。
党建为“基” 做大蚕桑产业链
在党总支统一安排部署下,禹珈豪公司党支部和各村党支部通过蚕桑产业链条紧密相连,以养好蚕、摘好茧、缫好丝、卖好价为目标,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互商协调。
实行“123”工作法,“1”,树立一个理念,坚持“参与不干预、协商不命令、引导不强制”的理念。“2”,融合两种文化,坚持把党的活动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实现党建文化和企业文化互融共通。“3”,做好三件实事,引导企业切实做好“关爱员工、服务蚕农、回馈社会”这三件实事,全力打造“情系蚕农,丝暖万家”党建品牌。
此外,公司党支部深度挖掘蚕桑文化,延伸蚕桑产业链条,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蚕桑文化展厅,工厂化养蚕大棚、小蚕共育室,配套全国一流的全自动缫丝生产线、更新环保设施设备、帮助蚕农建设高标准蚕桑基地、推进工厂化养蚕和工业化旅游、上马精品蚕丝被生产线、逐步开发蚕蛹食品加工、桑葚酒、桑叶茶、桑叶粉等项目,致力打造集桑蚕养殖、桑产品加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蚕桑产业园,构建“桑—蚕—茧—丝绸—附属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为企业加入山西专、精、特、新“小巨人”阵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党建作“保” 铺就百姓致富路
2019年,禹珈豪公司实现产值3026万元,销售收入2563万元,步入了收购、加工、生产、销售良性循环的发展快车道。为了以最大红利回馈蚕农、服务社会,公司党支部为蚕农提供一站式免费技术支持,以优惠价向蚕农提供新蚕品种2430张,无偿向蚕农送化肥70余吨,让广大蚕农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企业的关心。
“以前,养蚕收茧卖不出好价钱,现在我们家只养蚕这一项一年就收入4万多元,禹珈豪的服务真是靠得住。”张家庄村孔晋兵高兴地说。禹珈豪公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作用,汇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持续放大联建效应,充分发挥企业党支部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在“1+5”的基础上,今年新接收朱村村、三禾村到联合党总支,并逐步向周边乡镇的蚕桑养殖大村扩大,构建“1+7+N”的新格局,让非公企业在助力脱贫攻坚、带领群众致富的道路上彰显担当。(白军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