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应对入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联应对入1,供大家参考。
对联应对入门
对句,是在别人出句(出句可以是上联或下联)的基础上,补充另外的半副联,与出句者共同完成一副对联的创作。一个好的对句,可以与一个好的出句相得益彰,也可以为平淡的出句增色添彩。那么,怎样对好一个句子呢?
一、读懂出句
对句和成联创作不同,成联在下笔前先要构思我要表达什么。而对句先要弄懂出句在说什么,怎样将出句内涵完成之或提升之,考验的是对出句的理解和应变能力,是一个被动创作和主动创作兼而有之的过程。对句的情绪、语境、气势,甚至风格,都要在充分读懂出句的基础上进行构思。
怎样才算读懂出句呢?大致应该包括:
1、明确出句的立意。立意即联句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或是联句所能体现的审美情趣。明确出句的立意,即要理解出句想要表达什么:是写景状物,是抒情寓意,是说理立志,或是斗智取巧、暗含机关?一
副好的对联,往往来源于下笔前的立意,来源于深入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请看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2、把握出句意象:
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选取了代表六种景物的六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无一字直接描述情绪,但如梅尧臣说“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又如翁方纲题“陶然亭”一联:
烟笼古寺无人到;树倚深堂有月来。上所选联意象“烟、古寺、无人”在幽静二字上着墨,下联选取“树、深堂、月”,与上联共同构成一幅幽静雅致的画面。因而,把握出句意象,揣摩出句意象中隐含的意思,以对句完善补充,才能与出句的思想内容、审美情趣和谐一致。
3、明确出句的遣词构句方法(表现手法)。分析出句是否运用了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顶真、衬托等一些常见的修辞方式,或如双关、拆字、合字、叠字、重言、回文等一些特殊的谴词组句技巧。对句采取对应的表现手法,风格一致,才能使上下联和谐一致,否则很可能出现头重脚轻、上强下弱的现象。
二、掌握对联的一般修辞方法
对联表现手法很多,几乎所有的文学写作技巧,都可以应用到对联写作上来。下文仅作简单介绍。使大家有个粗略了解,然后在实战中去学习领会。
1、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根据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2、比拟:比拟就是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描写,即故意把物当**,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成乙物。如: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谈福祸;
燕来雁往,相逢路上话春秋。
3、夸张: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
4、排比: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如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联:
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
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
5、顶针法: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如: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6、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春色半城湖。
7、谐音双关: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如:
因荷而得藕(谐音何、偶)
有杏不须梅(谐音幸、媒)
8、字义双关:
宰相合肥天下瘦(宰相是李鸿章所任官职,李是合肥人)
司农常熟世间荒(司农是翁同龢所任官职,翁是常熟人)
9、析字:是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合字如:
少水沙即*R>
是土堤方成。
拆字如: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冻为东两点、洒为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切是横七刀、分是竖八刀)
10、叠字法:
水水山山,外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11、重言法:就是在一联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如浙江天台山方广寺的长联: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上联重言“声”,下联重言“色”,佛理通透,妙不可言。
12、回文法:回文又称卷帘,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上下联,使之既能顺读,又能倒读。回文格的具体方式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另外还有倒句回文、倒章回文等。当句回文,即同一句子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倒句回文,即同一句子在倒读时字面上有变化,但上下联不变。如:
结同心果
开并蒂花(常用婚联)
倒读即为:
果心同结
花蒂并开
倒章回文,即通联倒读,下联变为上联,上联变为下联,如: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佚名题武汉龟山联)
倒读即为: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迢迢
《对联构思途径》
文学创作应是“有感而发”,对联创作也是如此。由于对联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交际作用,往往出现“无感也须发”的事。比如单位里要开大会,让你写一副会场联;又比如,代人写庆贺、哀挽的对联,但却对当事人没有什么了解。
无论是有感还是无感,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要写,反正你要写一副对联。在主题、身份都很明确,你的对联知识也足以应付的情况下,怎样下笔呢?
这就是常令初学者困惑不已的构思问题了。即使是联家里手,也并非落笔成联,一挥而就,古今对联故事中所讲的“应声而对”、“不假思索”纯系夸张。其实,构思对哪个层次的对联作者都是十分重要的,都是难以解决的。
现根据前人长期积累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构思方法。
1.点题法
点题,就是在联中明确指出作联宗旨。它有单点、双点之分。所谓单点,即只在上(或下)联中点题,如春联:
一年欣有首
四海幸无波
上句单点。又如九月婚联:
喜望金菊放
乐迎新人来
这是下句单点。对联中单点不多,各类联中最多的是双点,即上下联分别从不同角度点题,尤其行业联几乎全用双点,如:
影动半轮月
香生一握风(扇店)
纵谈中外事
洞彻古今情(报社)
长联和长句也用双点,只是上下联描写、议论的角度有较大变化。它有明点、暗点之分。前面所举各例,均属明点。暗点是将主题隐于其间,如寿联:
观书千载近
炼药九仙成
目的是言其“寿长”,虽不明说,读者从上下联中自能体会出来。
2.虚字法
虚字,即有意运用虚字。
可以虚字起首,如:
何须蛋白寻营养
只此盘中有文章(豆腐店)
至大至刚,三天两地
乃神乃圣,震古铄今(关帝庙)
可以虚字入文,多用于古人祠堂、集句集字联,如:
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
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拯,见义必为(山东济宁子路祠)
可以虚字收尾,如嘲讽酒徒的趣联:
入座三杯醉者也
出门一拱歪之乎
3.数字法
数字,是在对联中使用和巧用数字。数字虽只是词中一类,但在对联中意义颇大,使用起来也非常灵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情况:数字起首如江春霖题北京松筠庵(明臣杨继盛故居)联:
三疏流传,枷锁当年称义士
一官归去,锦衣此日愧先生
描写风景,也常用数字概括,如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联:
三面湖光,四围山色
一帘松翠,十里荷香
数列嵌入湖北楹联学会成立时,我代中国楹联学会撰写了贺联:
一楼云鹤,双流帆影
三楚精神,四海联情
顺序嵌入“一二(双)三四”。又如1984年底,我与马萧萧、顾平旦、曾保泉为北京保温瓶厂合作的一副咏保温瓶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上联的“一二三四五”,是等差数列,下联的“个(孤)十百千万”是等比数列。
以上可称之为“顺嵌”。还有“混嵌”,即打乱数列顺序。1988年我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节目之约,所做的一副春联:四海五湖,擎三杯美酒,回首八七年六谷飘香,九州增彩
千帆百轲,乘万丈春潮,同心十亿人双舞龙凤,一览江天
联中将一至十以及百千万亿诸数词不按顺序分别放到适当位置上。
数不对数一般地讲,联中数字要与数字对仗,但也有不与数字对的,多与颜色词、方位词、时令词和一些固定词来对。如: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成都杜甫草堂)
这里的“四”,无论把它看作上下对,还是自对,都没有数字与其构成对仗。再如: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上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演金木土课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是写诸葛亮的。上联混嵌一至十数字,下联对之以五方(东、西、南、北、中)和五行(金、木、水、火、土)。
数字还有其他用法,如加减运算(“尺蛇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乘除运算(“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一个美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分数(“有亭翼然,占绿
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等。这些方法并不多见,不再详细介绍了。
4.示时法
示时,是一种标示时间的构思方法。
有的可以写出具体时间,如:
三更半夜三更半
八月中秋八月中(趣联)
定一十二时标准
作三百六旬循环(钟表店)
有的可以只表示出时间的先后次序,如: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关岳庙)
三顿饭,数杯茗,一炉香,万卷书,何必向尘寰外求真仙佛
晓露花,午风竹,晚山霞,夜江月,都于无字句处寓大文章(台北太古巢)
前一联,明确标出“先、后”,后一联,以“晓、午、晚、夜”构成了时间流向图。
5.示位法
示位,即指示事物所在位置。
有时可以指示得非常明白、清楚,如同导游图一样,如:
万里桥西宅
百花潭北庄(成都杜甫草堂)
此联为杜甫《怀锦水居止诗》的摘句,指明草堂的具体位置。
有时可以把位置标示得很具体,仿佛现今公路上的里程路标,如一副岔路口门对:
已过半程临古渡
再行三里到新村
较常用的是以一些方位词(有抽象意义的方位词,如上、下、中、内、外、边、间等)来表示大致位置,如:
堤畔莺花桥畔月
竹边歌曲柳边舟(园林联)
鸡鸣山下,玄武湖边,振起景阳楼故址
帝子台城,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南京鸡鸣寺景阳楼)
6.历举法
历举,即不满足于概括描写而列举具体事物。有点类似于“总分”中“分”的内容。
安庐凤颍徽宁池太,滁和广六泗,八府五州,良士于于来日下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宫商角徵羽,五音八律,新声袅袅入云中(北京安徽会馆戏台)
如果只说八府,不细举安(安庆府,今安庆)、庐(庐州府,今合肥)、凤(凤阳府,今凤阳)、颖(颖州府,今阜阳)、徽(徽州府,今屯溪)、宁(宁国府,今宁国)、池(池州府,今贵池)、太(太平府,今马鞍山),只说五州,不细举滁(滁州,今滁县)、和(和州,今和县)、广(广德州,今广德县)、六(六安州,今六安县)、泗(泗州,今泗县),也未尝不可;
但这是会馆中联,历数之后,便会给安徽同乡以亲近感。同样,下联历数五音八律的具体名称,更有戏台的环境气氛。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名联,用的也是历举法: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历举长江流域的著名风景,下联历举中国文学艺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倘若不这样历举,只写“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无论如何也难像现在这样脍炙人口。
短联也可用历举法,主要是历数景物,如园林联中的:
山溪—曲泉千曲
竹径三分屋二分
两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这类对联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动词。
7.比较法
比较,就是将若干事物按其排列顺序进行难易、大小、轻重等方面的比较。
可以比较难易,如:
县考难,府考难,院考尤难,四十八年才入泮
乡试易,会试易,殿试更易,二十五月已登瀛
兰州五泉山公园半山木牌坊上有横联,也是比较难易(及好坏)的:高处何如低处好
下来更比上来难
可见,两个事物就可以比较。1986年,我游武当山,曾赠某青年道姑一联,也是用比较法:
进门易入门不易
论道难悟道更难
可以比较大小,如旧时戏名联:
舞台小天地
天地大舞台
是把“舞台”、“天地”大小反复进行比较。再如:
三五步行遍天下
六七人百万雄兵
其立意也同上一联一样,除了在范围上,也在数量上比较。
8.释名法
释名,即解释事物名称。
这种解释,不是严格的定义式的,而是一般介绍或由名而发出联想。如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门联:
此女校书旧日枇杷门巷
为古天府第一郊外公园
女校书即唐代女诗人薛涛,望江楼公园是其故居旧址,那时,门巷里栽有枇杷树。此联是释地名。
议事称总董,办事亦称总董,总董何价值哉。况以伪总董浑合真总董,董有几总,总无一董,莫可名焉,命之曰懵懂懵懂
教书号先生,唱书又号先生,先生失尊贵矣!若因女先生交结男先生,生未得先,先舍其生,是奚说也,说者谓牺牲牺牲
这是民国时期的一副对联,是从解释“总董”、“先生”之名处落笔,有感而发。
9.释用法
释用,即解释事物用途。
有些趣联可用释用法制成,如:
虎皮褥盖学士椅
兔毫笔写状元坊
行业联多用这种办法来宣传产品,如:
不教暴日盈头射
自有仁风拂面来。
这是扇店联,说的是扇子的功用。又如:
不愁夕阳去
还有夜珠来
这是灯具店联,说的是灯具在夜间的功用。
10.释义法
释义,即解释事物的意义。
请看一副衙署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上联对“贪”的意义进行阐述:贪财图利,当然是贪;贪图名声,作沽名钓誉之事,也是贪。下联提出对“俭”的看法:只是对己节俭,严格要求,才算俭;对别人、对百姓这样做,便不是俭了。
有时作讽刺联,一加解释,意义则十分明确了。如某官自创“爱民若子,执法如山”,实际上却鱼肉百姓,贪财枉法。有人作联: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上联释“子”,此官爱的是金子、银子;下联解“山”,他执法办案,是看谁行贿多,谁势力*R> 以上10种途径,并不包括所有的构思方法,结合对仗规律,还有:
一气法:即流水对(串对)作法。无情法:即无情对作法。领字法:即运用领字的作法。
结合对联的修辞辞格,几乎每一辞格都为一“法”,诸如:
比喻法:用比喻辞格。疑问法:用设问、反问辞格。嵌字法:用各种嵌字辞格。…………
总之,对联构思途径多种多样,只要从实际出发,只要达到“工、稳、贴、切、新、奇”,怎样构思都能成为佳作,这也是“文无定法”吧!
上一篇:干部作风及底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