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兑现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时掷地有声!
就在这一天,全国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数降至100例以下。摆在我们眼前的是,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仍在进行,生产生活尚未回归正轨,疫情严重打乱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年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还能顺利完成吗?全国人民的心揪得紧紧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最强动员令,“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这是定心丸,更是冲锋号。全党上下斗志高昂,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向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聚力攻坚、奋力冲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已逐步克服,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在望。
走过无数这样的艰难时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上,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谱写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一诺千金映照初心如磐
人民至上,初心不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郑重承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我们党走过99年峥嵘岁月,历经风雨、矢志不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把“翻身得解放”和“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紧紧连接在一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也是重于泰山的铮铮誓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就许下的承诺。岁月变迁,诺言如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坚决反对“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党中央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为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和坚中之坚、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作出顶层设计、制定行动方案,引领脱贫攻坚战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总书记语重情深,闻者无不为之动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深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4个贫困村,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连续6年专门听取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等情况的汇报,连续8年在全国两会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还多次回信勉励基层干部群众投身反贫困斗争的伟大事业。
一个个镜头记录下总书记访贫问苦的奔忙身影:驱车300多公里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革命老区阜平县看望困难农户;绕过九曲十八弯,来到海拔2400多米的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元古堆村入户看望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到镇里困难林业职工家中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一声声殷殷关切让无数人心底暖流涌动:“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再远再险的路也要去,再硬的骨头也要啃,再难打的攻坚战也要打,这就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领袖,这就是践诺履诺绝不打折扣的共产党人!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再次淋漓尽致地彰显。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到“五级书记抓扶贫”格局形成;从将脱贫攻坚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及配套系列举措落地;从国务院专门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扶贫工作到成立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全程督战。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全面加强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导,用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充分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是一份举世瞩目的成绩单,是无可辩驳的辉煌战果。“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从未看到有那么多人摆脱了极端贫困,这是中国的一个伟大成就”……当今世界即便是最苛刻的研究者也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是最忠实的见证者。言必信,行必果,永远忠于人民,永远造福人民。这是我们党熔铸于血脉的政治品格,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义无反顾跟党走的根本所在。
精准方略提供科学指南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们党长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作为一个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曾长期被贫困问题所困扰。在艰难探索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国家扶贫思路经历过多次转变,积累了宝贵经验,也面临新的挑战。到2012年底,我国农村尚未脱贫的人口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亟需新思想指引。
十八洞村,湖南湘西一座普通的苗族村落。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使这座小山村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意义的地方。2015年6月在贵州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为精准扶贫指明了努力方向。随着脱贫攻坚实践的深入,精准方略的内涵日益丰富,成为习近平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所有正确的思想理论一样,精准方略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历史的经验、实践的结晶、时代的精华,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是认识论,更是方法论。比如,强调访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找准“穷根”,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彰显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强调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兼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强调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只图虚名,体现了对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综合考量;强调先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今后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再压茬推进,坚持了抓重点、抓关键的科学方法。精准方略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内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亲自指导、亲自推动,重点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关键性问题,开出多个问题导向鲜明、极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药方。
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先识贫。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既不要遗漏真正的贫困人口,也不要把非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对象。要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脱贫攻坚,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人。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
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摘帽不摘政策;实现严格评估,明确摘帽标准和程序,确保摘帽结果经得起检验;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在广泛深入的实践中,精准方略深入人心,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如今,脱贫攻坚决定性成就已取得,目标接近完成。但从接近胜利到全面胜利,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最后一公里”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冲锋的。必须清醒认识到,剩余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全国还有50余个贫困县未摘帽、2700多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脱贫攻坚工作仍需加强,一些地方一些干部出现松劲懈怠、精力转移现象,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等等。无论从哪方面看,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全面落实好精准扶贫各项重点工作更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多措并举巩固成果,找出的漏洞缺项一项一项整改到位。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科学方略,源于实事求是,成于躬身践行,是脱贫攻坚不断取得实效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解决贫困问题的最好证明。
严字当头促进真抓实干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困难很多、难度很大、强度很高的硬仗。“攻坚战就要用攻坚战的办法打,关键在准、实两个字”,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概括出打赢这场硬仗的关键要领,反复强调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严字当头、一严到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整饬作风,严厉惩治腐败,从根子上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严在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区市党政一把手向中央签军令状的,只有脱贫攻坚这一项工作。”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各级党委领导作用,建立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告诫党政一把手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肩上有沉甸甸的担子,身后有群众眼巴巴的目光。职责所系、群众所盼,不能有丝毫懈怠”;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以较真、叫板的鲜明态度抓考核、督落实、促整改。责任重于泰山,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严在作风。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敲警钟,脱贫攻坚的每一项任务都必须实打实干,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抓;明确要求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扶贫干部心无旁骛投入脱贫攻坚。中央纪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纠正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突出位置,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突击式脱贫”“材料式脱贫”等问题严肃查处和坚决纠正,严肃问责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形成有力震慑。作风建设不断强化,磨砺和锤炼了干部队伍的党性作风,确保脱贫实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严在纪律。“我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一些扶贫款项被各级截留,移作他用”“贫困地区贪扶贫救济的钱,恶行令人发指!查处惩戒力度还要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严词批评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厉声告诫“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坚决贯彻党中央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3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仅2019年,全国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8.5万件,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3.8万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2万人,涉嫌犯罪移送检察机关4900余人,查处民生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10.4万起,处理13.2万人。正风反腐就在身边,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困难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收官之年,我们咬紧牙关挺过了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在望,在战疫和战贫两个考场都交出了十分亮眼的答卷。“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放眼未来,还有更多精彩将由我们书写,还有无数奇迹等待我们创造。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坚定豪迈,不可阻挡!